关于苏渊雷
-
钵水斋缘起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铁蹄长驱直入,直逼南京。在此黑云压城之际,苏渊雷接编沈钧儒为社长的《抗日周报》,撰写诗文,唤起民众,直至南京沦陷前撤离转移至汉口。后在陪都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等一起担任哲学教授,兼任中国地政研究所秘书及研究员,出版了《民生哲学引义》、《名理新论》、《民族文化纲论》三本学术专著。后因在授课时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受到责难,愤而辞去教席。应民族实业家卢作孚之请,创办钵水斋。1943年11月5日,钵水斋正式开张,马一浮、沈尹默、王旭初等题词祝贺。苏渊雷举家随钵水斋移至北碚,后又迁至重庆文化中心上清寺。
钵水斋的创立对于苏渊雷来讲,是他一生中的华彩乐章,在这里他充分施展了其学术专长、诗文造诣、书画功力及社交能量。当时的钵水斋既搞书籍出版、文物交流、学术研讨,又搞专题讲座、书画展览、文化教育等,其主旨是“将以通中外之邮,切嘤求之谊”。在钵水斋开张之日,词人、书法篆刻名家乔大壮将其亲戚唐企林所藏历代名书画斋中展销,而苏渊雷自己所辑的《经世文综》亦举行首发,钵水斋内高朋云集,学者、书法家高二适以诗记录之:“古人昔住温塘日,酒罢高歌泪数行。自倚卖书为事业,谁知经世有文章。贫馀妻子能行乐,卷里河山共发狂。似我萧疏亦何计,江湖安得便相忘。”
当时全国不少学术文化机构和高等院校已迁至山城,钵水斋内,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沈钧儒、马一浮、柳诒徵、章士钊、郭沫若、许寿裳、沈尹默、钱宾四、冯玉祥、吴稚晖、顾颉刚、许澄宇等国学大师、学界精英时常相聚在此谈文说艺、品茗论学。时任中英文化情报主任的李约瑟博士、荷兰驻华大使管一等秘书高罗佩博士亦不时来访钵水斋,切磋学问,搜集书籍,查阅史料。美国特使马歇尔将军亦曾亲临钵水斋参观,并选购巨幅虎画,以扬“飞虎队”的雄威。更使苏渊雷感到温馨的是,马衡、孙伏园、尹石公这些文苑宿儒,几乎每日午后,都要和苏渊雷到钵水斋附近的小酒铺饮酒聊天,其乐融融。而一代佛学大师太虚大师每次下山,也会到钵水斋中小坐片刻,喝杯清茶,说禅论佛,并资助出版佛学著作,广结佛缘。 -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园。浙江省平阳县人。早年投身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12”事变,首批被捕,被判19年刑,1933年被保释出狱。解放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复遭冤屈,十一届三种全会后,恢复名誉,重返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苏渊雷在文、史、哲及佛学诸方面均有杰出建树。先后出版的著作有《易学会通》、《宇宙疑谜发展史》、《天人四论》、《中华民族文华论纲》、《玄奘》、《宋平子评传》、《白居易传论》、《读史举要》、《论诗绝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论稿》、《钵水斋选集》、《钵水斋文史丛稿》,并点校《五灯会元》等。“文史哲一以贯之”之外,苏渊雷还有“诗书画三绝兼擅”之誉。
2008年是苏渊雷先生诞辰100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苏渊雷全集》(哲学卷、史学卷、文学卷、诗词卷、佛学卷)。少年时期
1908年10月23日(清光绪三十四年),苏渊雷先生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江南区玉龙口村(现属苍南县)的一个世传耕读的家庭。祖父名宗轼,县学生员,父寿之,国学生,母徐氏。先生始名忠常,自改中常,字仲翔,1933年出狱,易名渊雷。晚署钵翁,又号遁园。
1912年,先生5岁时,父亲逝世,兄弟年幼,单靠母亲的手工纺织和三亩代耕田的薄租维持生活。月影机声、青灯黄卷,先生从小就得到母亲的影响热爱大自然,喜欢诗歌。养成勤劳好学、悲天悯人的善良性格。
1913年先生6岁时发蒙,就学于外祖父徐笛秋家。笛秋也是县学生员,隐居求志,文史自娱,性格静,善诗词,给先生以古典诗歌方面的熏陶。1918年先生11岁入平阳县金镇高等小学。翌年以第一名成绩在该校毕业。旋又进南雁荡会文书院,从张汉杰师进修古典文学,始读《左传》、《战国策》、唐、宋八大学诗文,并学韵语,为先生以后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学基础。
关心时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权利,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国为拒签和约与收回青岛问题,掀起反帝爱国高潮。由此,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学生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全国各地普遍响应,运动的中心迅速由北京转向上海,运动主力也由青年学生转向工人阶级。
此时,在平阳县金乡高等小学读书的苏先生与陈式纯一起领导全校学生举行提灯游行,高呼"打倒列强"、"打倒军阀"、"还我山东"、"废除卖国的廿一条条约"、等口号。几天后,他们又结队到敖江,在"敖江公学"、集中开会,并在街头演出"东亚风云"等自编的节目,向广大群众开展爱国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激励下,苏先生更加关心国家的时事和命运。
注:陈式纯原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读书,1926年入党,1935年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反帝爱国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通过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党纲。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共产党人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1922年,15岁的苏先生考入温州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获交蔡雄、何止争、林佛慈等一班志同道合的挚友。其中蔡雄是同班,交谊特厚。苏先生开始倾向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同年参加了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担任温州学生联合会主席。在谢文锦,,郑采臣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从事温州各界救国会工作,曾往返各县宣传组织救国会。1925年"五卅"惨案后,温州救国会派苏先生到平阳发动成立"平阳县救国会"。同年8月9日,到钱库振南小学帮助成立"平阳江南救国会",各界青年和在校学生约200人参加,会后还组织纠察队查封日货,在家乡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投身革命
1926年3月,苏先生撰文纪念孙中山逝世一周年,这篇"祭文"结构严谨,文字精炼,泣血思怀,气憾山河,为先生留下最早的文字作品。
1926年4月,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7月,自温赴粤,代表浙江省学联,出席全国学生总会第八届学生代表大会。在广州参加张太雷主持的党团活动。访黄花岗,谒七十二烈士墓。逾月返温,撰《粤游新记》,盛赞革命策源地的新气象,同年12月,正式转为共产党员,参加温州独立支部活动,仍担任青年学生运动及地方救国会工作。冬,军阀孙传芳进犯温州,学校提前放假先生与蔡雄独留,合创《中谷集》,先生撰《唯美论》,蔡雄写《人道篇》。两人合编《一年来温州学生运动的回顾与展望》。1927年1月,因革命需要被选为中国国民党永嘉县党部执委兼组织部长。直至被捕入狱。
风云突变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蒋介石进一步加紧了反共活动。1927年4月初,蒋介石在上海密谋以暴力手段实行"清党"。4月10日浙南区党的创始人,时任南京地委书记的谢文景被捕,15日惨遭杀害。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15日晨,一股武装军警闯进永嘉县党部,指名逮捕正在参加执委会的陈仲雷(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书记、永嘉县党部执委、农民部部长)、苏中常("温独支"主要成员,永嘉县党部执委兼组织部长)、戴树棠("温独支"主要成员,永嘉县党部秘书)。5月3日,陈、苏、戴三人被押解杭州陆军监狱,苏先生被重判19年徒刑。温州地区革命遭到严重的挫折。
在苏先生被押解离温时,他的战友蔡雄化装暗地相送。几天后又写信给苏先生,信中引用黄仲则诗"马因识途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句,鼓励苏先生在狱中坚持斗争。苏先生在狱中也集黄仲则诗,寄情蔡雄,诗云"可奈离心争一寸,山阳空听笛声愁,天涯几辈同漂泊,岂有生才似此休。"5月18日,信发出蔡雄尚未收到,传来蔡雄被国民党逮捕,受尽严刑,壮烈牺牲噩耗。先生写《伤感之秋》秘密寄上海,发表在潘汉年主编的《幻洲》杂志上。1934年,苏先生出狱后曾作《友人蔡雄事状》以作纪念。 -
“著名文史学者——苏渊雷”活动年谱
日期:1908年
⊙苏渊雷,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圆。1908年10月23日,苏先生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玉龙口村(今属苍南县)。著名文史学家、书法家、诗人、教授。
日期:1913年
⊙5岁入私塾,12岁毕业于金乡高等小学。第二年进入南雁荡会文书院进修古文。
日期:1922年
⊙1922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教师中有朱自清、夏承焘。学习期间他与同学组织了“宏文社”、“血波社”,从事文学创作。
日期:1924年
⊙1924年接受了苏联十月革命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从而投入革命。他被推选为温州学生联合会主席。1926年4月加入共青团,参加张太雷主持的党团活动。秋,转为中共党员。
日期:1927年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被驻温州省防军逮捕,并由温州押解杭州陆军监狱,被判19年徒刑。在狱中研习佛典、《圣经》、《易经丛书》等书,并学习黑格尔、达尔文学说。
日期:1933年
⊙1933年6月,被保释出狱,回乡探母,复受聘至上海世界书局任编辑。1934年秋与友人创办新知书店,并在南京参加救国会、求知合作社及新兴社会科学座谈会活动。其间发表《文化综合论》、《宇宙疑迷发展史》等论著,出生《孔子三种》、《冰雪文携》、《诗词精选》。1935年秋,到苏州分纂大型工具书《词林》,并为《哲学词典》中撰写词条10万余字。1936年到南京任正中书局编辑。南京撤退前,接沈钧儒为社长的《抗日周报》。旋赴重庆,在中央政治学校与冯友兰等一道分授哲学课。1943年辞职。在重庆北碚文化区创办钵水斋书肆,后移上清寺,进行文物交流和图书出版,举办学术讲座,结纳中外名流,有沈钧儒、郭沫若、章士钊、许寿裳、钱穆、顾颉刚、宗白华和当时任中央文化情报社主任的李约瑟等人。自己刊行的《钵水斋丛书》有《天人四论》、《名理新论》、《中华民族文化论纲》、《陪都赋》、《经世文宗》等,还发表了许多论文,同时在其他书店还出版了《宋平子评传》、《玄奘新传》等著作。
日期:1949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应老战友之邀,在上海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工作。后调华东师范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兼民盟上海市委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工作之余,主编《国民经济实用词典》,出版《白居易传论》、《李杜诗选》、《元白诗选》、并在杂志上发表多篇文史论述。
日期:1958年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哈尔滨师范学院,被剥夺讲学权利。“文革”复遭冤屈,流放到五常县劳动。1971年10月,勒令退休,遗送回平阳家乡。白首母子相聚,故旧乡亲热情相招。苏渊雷得以学术研究始终不辍,写成《读史举要》、《风雅新论》、《孔学四论》、《佛学通讲》。1977年沉冤得以昭雪。重返远离20多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时,年已72岁。他老当益壮,以菲凡的精力投入教学和培养研究生工作,并来往于成都、西安、哈尔滨、广州、福州等地参加学术讨论会。
日期:1986年
⊙1986年、1989年先后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其间还校点了禅宗语录《五灯会元》,出版了《论史学举要》、《论诗绝句》、《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著作。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4年被选为上海市有特色的艺术老人。他正在撰述《中国禅学史》、《王渔洋选集》时,不幸于1995年10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享年88岁。
-
苏渊雷传略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号钵翁,又号遁园。生于平阳江南玉龙口村(今属苍南县)。4岁父亲去世,哥哥比他大一岁,兄弟二人唯孀母是依。5岁入私塾,后随外祖父徐笛秋,受其古典诗歌的熏陶。12岁毕业于金乡高等小学,第二年进入南雁荡会文书院进修古文。
1922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后并入十中为师范部),教师中有作家朱自清、词学家夏承焘。他和同学朱维之、全贯真、蔡雄等组织宏文社、血波社,从事文学创作。后与蔡雄合刻所作诗文为《中谷集》。1924年,校长金嵘轩邀请自苏联回国的校友谢文锦来校演讲,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宣传马列主义,学生深受影响。苏渊雷与蔡雄从此投身于革命运动,他被选为温州学生联合会主席。
1926年4月加入共青团。这一年夏天,他代表浙江省学生联合会到广州出席全国第八届学代会。会议结束后,参加张太雷主持的党团活动。秋天,转为中共党员,参加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第三天,驻温省防军奉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密令,突然将他和戴树棠、陈仲雷三人逮捕。
5月3日由温州押解杭州陆军监狱,旋被杭州特种刑庭判处19年徒刑。在他被押离温时,蔡雄曾化装至码头送行。不久亦被捕,壮烈牺牲。在狱中,与进步狱友一起坚持斗争,并进行学习。他涉猎佛典、《圣经》、《易藏丛书》,手点《相台本五经古注》和《章氏丛书》,沟通老庄、黑格尔和达尔文学说,写成第一本学术著作《易学会通》。
1933年6月,旅杭温州同乡会长,水利专家林同庄设法保他出狱,重获自由。他回家探母,《归家口占》一诗云:“七年隔世九生死,万里归来一病囚。母曰吾儿无恙否?一声弹指泪先流。”随后又匆匆离家,受聘为上海世界书局编辑。这时,他已失去党组织的联系。不久,与先后出狱的同志会合,参加党的外围活动。
1934 年秋,他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创办新知书店。在南京,同千家驹、孙晓村、赖亚力等一起参加救国会、求知合作社(社长谢无量)、新兴社会科学座谈会活动。其间,发表《文化综合论》、《宇宙疑迷发展史》等论著。出版《孔学三种》、《冰雪文携》、《诗词精选》。1935年秋,到苏州分纂大型工具书《词林》,并为李石岑、张栗原主编的《哲学词典》撰写古典哲学部分的条目10万余字。1936年到南京任正中书局编辑。南京撤退前夕,接编沈钧儒为社长的《抗日周报》,直至最后一期。旋赴重庆,在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分授哲学课。1943年辞去教职,在重庆北碚文化区创办钵水斋书肆,后移上清寺,进行文 物交流、图书出版,举办学术讲座,结纳中外名流。来往于钵水斋的有沈钧儒、郭沫若、章士钊、许寿裳、钱穆、顾颉刚、宗白华和当时任中英文化情报社主任的科学史家李约瑟等名人。他自己刊行《钵水斋丛书》,内有《天人四论》、《名理新论》、《中华民族文化论纲》、《陪都赋》、《经世文综》等,其中《名理新论》,太虚评为“古今中外,学识淹贯,文笔条畅,乃一时杰作”。同时在其他书店出版《宋平子评传》、《玄奘新传》等;并发表《章太炎与孙中山早岁论政之异》、《论我国学术发展的新途经》等论文。
抗战胜利后,一度兼任《中国时报》主笔,写了《论简政》、《为参政会诸公进一解》等政论文,呼吁民主,反对内战,为当局所嫉忌,不久辞去。后在黄炎培创办的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兼任总务长。这段时间,他为《新民报》撰写专栏:苏子语业》、《苏子响言》;刊印《钵水文约》、《学思文粹》,又集个人诗作为《鞭影集》。
1949年5月25日,上海解放,他奋激喜悦,应老战友骆耕漠、徐雪寒之邀,在上海军管会高等教育处工作。后调到华东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兼民盟上海市委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工作之余,主编《国民经济实用词典》,出版《白居易传论》、《李杜诗选》、《元白诗选》,并在《学术月刊》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史论述。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放到哈尔滨师范学院,被剥夺讲学权利。而他相信历史会作出公正的评价:“吾生已惯三波折, 放眼乾坤日月长。”更加专心于学术研究和写作。不料又遇“文革”,复遭冤屈,下放到五常县劳动。1971年10月被勒令退休,遣送还乡。
白首母子再相聚,乡亲故旧热情相招,使他学术研究得以始终不辍,写成《读史举要》、《风雅新论》、《孔学四论》、《佛学通讲》以及《论诗绝句》70余首。1979年苏渊雷沉冤得白,重返华东师范大学,已72岁。他老当益壮,以非凡的精力投入教学和培养研究生,还兼任唐代文学会、韵文学会、佛协会、孔子基金会等众多社会团体的理事、顾问等职。且风尘仆仆往来于成都、西安、哈尔滨、广州、福州等地,参加学术讨论会。
1986年、1989年先后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其间,他点校了禅宗语录《五灯会元》,出版了《读史举要》、《论诗绝句》、《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著作,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学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4年被选为上海市有特色的艺术老人。当他正以“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从事《中国禅学史》、《王渔洋选集》的撰述时,不幸于1995年10月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享年88岁。苏渊雷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读史举要》,以我国史学名著为中心,采取连类并举,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开宗明义、史料学、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五个方面,对史学作全面的综合论述。在《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略讲》中,从六艺新诂、儒学评判,诸子要义、玄学清谈、佛学抉择五个方面阐述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
晚年,他将一生研究文史归纳为五点:一日论世知人,临文敬恕;二曰连类并举,比较研究;三日博词强记,积累知识;四曰寻章摘句,增助文采;五曰探赜索隐,摸索规律。他一生写了2000余首诗词,分别见于《玄黄集》、《听鹃集》、《鞭影集》和《剪淞集》等,深受张宗祥、汪东、钱钟书等名家推崇。关于古典诗词研究,主要有《风雅新论》和《论诗绝句》。钱钟书在给他的信中说:“心平识卓,笔妙韵高。昔翁覃溪病渔洋拟遗山之作,论人多而谈艺少。公此编正面立论,而旁敲添致,洵可与元裕之争出乎矣”。苏渊雷亦精于书画。自己“余事书画,寄其逸兴。”作品曾在上海、西安、日本大阪等地展出。人来求书,不论识否,皆得所餍而去。1997年10月是他的90高寿,上海人民出版社将出版四卷本《苏渊雷选集》以作纪念。
(陈镇波)